
互联网金融,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近日,我国首家服务于建筑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班汇通正式上线,引来广泛关注。当今的我国建设领域,资金已成为建筑企业决胜市场的重要筹码。不少业主往往希望施工企业垫资或带资来实现项目建设,甚至作为签约合作的条件写入合同。但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又相对狭窄,资金从哪里来呢?班汇通的横空出世,是否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春风能为传统建筑业的项目融资破冰呢?垫资施工成为建筑业“新常态”建筑行业资金投入量大、产值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决定了其对资金需求量大。尤其是上游房地产商注重资金的快速周转、政府作为基础设施的投资方资金不足,不少项目融资的压力往往会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甚至有的业主将施工企业垫资、带资进行建设作为选择承包商的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中。应该说,垫资施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实际上,工程垫资是我国建设项目在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由国家全额投资的计划体制以后,最先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一种市场行为。是承发包双方根据市场经济“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合作对象的一种方式。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虽然这种方式对承包商而言有点无奈,但仍然是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的约定。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后,使建筑企业的带资施工、以垫资为条件投标的现象由 “地下”转入“地上”,予以了公开化、合法化。该《解释》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应予支持,但是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部分除外。当事人对垫资没有约定的,按照工程欠款处理。当事人对垫资利息没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支付利息的,不予支持。”由此,最高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认了实践中广泛存在承包方垫资行为的合法性。此外,为解决大量建设项目上马留下的资金缺口,近年来PPP、BT、BOT等“以投资带动施工”的模式逐渐成为公建项目建设的主流方式,在这样公私合营模式下,对施工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垫资、带资、合营的大趋势,使未来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小微建企的资金“饥渴症”良方难觅当年,青岛某地产开发商只有土地,没有开发资金,他们主动找到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希望华西先垫资进行施工建设,最后回取施工款并参与房地产销售利润分成。于是,华西垫资1亿元启动项目建设。该项目开发建设十分顺利,结果华西得到了2000万元的销售利润提成,并顺利拿到了工程款。如今华西已把垫资与业主合作开发项目的模式,当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写进了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当中。这无疑是垫资施工的一个成功案例。但知名房地产基金机构德信资本董事长陈义枫表示:建筑企业与开发商的这种合作,多发生在有垫资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身上。其实,很多垫资项目,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或许问题不大,但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尤其是小微企业,却是难如登天。众所周知,建筑业的工程项目普遍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占压大、资金周转速度慢。除了垫资外,各类形形色色的保证金也需要占用施工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往往压得建筑企业喘不过气来。同时,建筑业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基本上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单一渠道来筹措资金。即便如此,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的授信额度不足,小微型建筑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钱,钱,从哪里来呢?要生存,要垫资,必须揽项目,而这要用“资金”来说话,银行贷不到,不少小微企业甚至铤而走险走民间借贷之路。建筑业是小微企业集中分布的主要行业之一。根据“汇付-西财中国小微企业指数”的数据,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大热,带动了大批从事建筑业的小微企业迅速发展,每17家小微企业中,就有1家从事建筑业。数据显示,建筑业小微企业的借债总额主要集中在5~50万元区间,占到65.6%;20.8%的企业借债总额5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服务业等。而更关键的是,建筑业小微企业有潜在风险的债务中,75.4%为民间借款,也就是说,如果建筑业小微企业出现风险,不能收回的资金中,3/4是民间借款,这是令人担心的。可以这样说,对资金的饥渴,让一些小微建筑企业站上了高风险的悬崖上。互联网金融能否为建企带来“活水”“金融如水”——这是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现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作的比喻。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那么,互联网金融能否为建筑企业带来“活水”,以破解垫资之困呢?据专家介绍,金融嫁接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二是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三是覆盖广。互联网金融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实际上,银行借贷的稀缺性、贷款金额限制、审查流程复杂,使得广大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借贷中得到足够资金,从而更多地转而投向民间借贷。民间借贷高昂的融资成本令其发展受挫,使得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李凤说:“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微企业应该避免从民间渠道融资。我们认为,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多种民间借贷形式,其灵活、便捷的特性非常适合小微企业的小额资金需求,值得去实践。”当然,包括建筑业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为此,前央行副行长、现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刘士余就表示,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价,尚缺乏足够的时间序列和数据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观察期。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包容失误,但同时绝不姑息欺诈、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金融如水,”民营建筑企业东屹建设集团董事长厉刚感叹,“现在,很多有活力、有潜力的建筑业中小企业都在等着金融之水来灌溉,而很多掌握资本流向的人也在寻找一个获利的平台。资本和实体企业缺少的只是连接双方的纽带,缺少一个信用可查询和信息可考证的平台。而如果互联网金融搭个梯子下来,那即使不能说是站在神坛上,也应该很接地气了。”建筑时报》是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国建筑业产业报,是行业的权威性媒体。《建筑时报》以“忠诚于建筑业”为社训,坚持“立足建筑业、宣传建筑业、服务建筑业、振兴建筑业”的办报宗旨,全方位报道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改革举措、行业动态、市场走势、企业管理等。报道面涉及建设投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咨询、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和建筑机械等领域。